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眶后鳞2;上唇鳞8,3-2-3式;腹鳞164-196,尾下鳞22-31对;上
领齿35-45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各地1雄8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1 m左右。
体形及色斑与海南闪鳞蛇相似。
眶后鳞2枚;上唇鳞8, 3-2-3式;下唇鳞1雄8枚,4雌均为7枚。腹鳞1雄183,
雌性(n=8) 185-193,平均189.5;尾下鳞l雄27对,雌性(n=8) 26-28,平均27.3对。其余鳞被与海南闪鳞蛇同。
上颌齿35-45枚。
领齿35-45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各地1雄8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1 m左右。
体形及色斑与海南闪鳞蛇相似。
眶后鳞2枚;上唇鳞8, 3-2-3式;下唇鳞1雄8枚,4雌均为7枚。腹鳞1雄183,
雌性(n=8) 185-193,平均189.5;尾下鳞l雄27对,雌性(n=8) 26-28,平均27.3对。其余鳞被与海南闪鳞蛇同。
上颌齿35-45枚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多栖于住宅附近的稻田或花园中,穴居地下或隐藏于朽木或石下。在
松软土壤处可迅速钻入土中。晚上到地面活动,吃蛇、小型啮齿动物、食虫目动物,或蛙、鸟等。美国MCZ藏,采自曼谷,标本含卵17枚。本种可能为卵生(Pope, 1935)。
垂直分布:650(云南勐腊)-1040 m(云南孟连)。
松软土壤处可迅速钻入土中。晚上到地面活动,吃蛇、小型啮齿动物、食虫目动物,或蛙、鸟等。美国MCZ藏,采自曼谷,标本含卵17枚。本种可能为卵生(Pope, 1935)。
垂直分布:650(云南勐腊)-1040 m(云南孟连)。
生境信息
生物学资料 多栖于住宅附近的稻田或花园中,穴居地下或隐藏于朽木或石下。在
松软土壤处可迅速钻入土中。晚上到地面活动,吃蛇、小型啮齿动物、食虫目动物,或蛙、鸟等。美国MCZ藏,采自曼谷,标本含卵17枚。本种可能为卵生(Pope, 1935)。
松软土壤处可迅速钻入土中。晚上到地面活动,吃蛇、小型啮齿动物、食虫目动物,或蛙、鸟等。美国MCZ藏,采自曼谷,标本含卵17枚。本种可能为卵生(Pope, 1935)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650(云南勐腊)-1040 m(云南孟连)。
国外分布
广泛分布于斯里兰卡,印度,孟加拉国,缅甸,泰国,中南半岛各国,马来半岛,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。
国内分布
在我国的分布目前仅见于云南南部(思茅、景洪、勐海、勐腊及孟连)等地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自C. G. C. Reinwardt (1827)依据爪哇标本描述并建立闪鳞蛇科以来,先后陆续在南亚及东南亚各地发现并加以报道(Guenther, 1864; Boulenger, 1893,1912;Wall,1909;de Rooij,1917;Taylor,1934;Bourret,1936;Mahendra,1984,等等)。关于本种的鳞被特征,各地标本的眶后鳞均为2枚,上唇鳞8 (3-2-3式),腹鳞164-196,绿下鳞22-31对。与在我国发现的海南闪鳞蛇眶后鳞只有1枚,上唇鳞7(3-2-2式),腹鳞152-164,尾下鳞少于20对,有明显区别,二者实为形态特征迥不相同的两个物种。